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流程图

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流程图
一、详细介绍
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工艺流程需结合污水类型(如生活污水、中小规模工业废水等)和出水标准设计,核心逻辑是通过 “预处理→生化处理→深度处理→固废处理” 的阶梯式工艺,逐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、有机物、氮磷等污染物,最终实现达标排放或回用。以下是通用型一体化设备的详细工艺流程(以应用最广泛的 “生活污水 / 低浓度工业废水处理” 为例):
一、核心工艺流程总览
污水收集 → 预处理单元 → 生化处理单元 → 深度处理单元 → 出水排放 / 回用
(同步配套:污泥处理单元、曝气 / 自控辅助系统)
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流程图
二、各单元详细功能与工艺细节
1. 预处理单元:去除 “粗杂质”,保护后续设备
预处理的核心目标是拦截污水中体积较大、硬度较高的固体污染物,避免堵塞水泵、曝气器或缠绕生化填料,为后续生化处理创造稳定条件。
① 格栅机
作用:拦截污水中的漂浮物(如塑料袋、菜叶、纤维)和大颗粒固体(如砂石、残渣)。
工艺细节:
格栅类型:小型设备常用 “人工格栅”(间隙 5-10mm,定期人工清渣);中大型设备用 “机械格栅”(间隙 3-5mm,自动刮渣,减少人工)。
清渣频率:根据污水中杂质含量调整,栅渣需收集后外运至垃圾处理厂处置,避免二次污染。
② 调节池
作用:解决污水 “水量 / 水质波动” 问题(如生活污水早中晚流量峰值差异、工业废水浓度波动),保证后续生化系统进水稳定。
工艺细节:
设计参数:停留时间通常为 4-8 小时,池内设置 “潜水搅拌机”,避免污水分层、沉淀;部分设备配套 “液位计 + 提升泵”,自动控制进水流量。
特殊设计:若污水含少量油脂(如餐饮废水),可在调节池增设 “隔油板”,初步分离浮油。
2. 生化处理单元:降解 “有机物 + 脱氮磷”,核心净化环节
生化处理是一体化设备的 “核心”,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,将污水中可生化的有机物(如 COD、BOD)分解为 CO₂和 H₂O,同时通过 “硝化 / 反硝化” 去除氨氮,通过 “聚磷菌作用” 去除总磷。主流工艺为 **“厌氧→缺氧→好氧”(A/A/O)+ MBBR(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)** 组合(适配多数污水类型)。
① 厌氧池作用:分解污水中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(如淀粉、蛋白质),转化为小分子有机物(如有机酸),为后续好氧处理 “减负”;
培养 “聚磷菌”,使其释放体内储存的磷,为后续好氧池 “过量吸磷” 做准备。
工艺细节:无曝气,池内填充 “组合填料”(如弹性立体填料),提供微生物附着载体;停留时间 1-2 小时。
② 缺氧池作用:通过 “反硝化反应” 去除氨氮 —— 反硝化菌在无氧气、有硝态氮(来自好氧池回流)的环境下,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(N₂),从水中逸出。
工艺细节:无曝气,设置 “潜水搅拌机” 保证混合;部分设备将 “好氧池混合液” 回流至缺氧池(回流比 100%-200%),补充硝态氮;停留时间 1.5-3 小时。
③ 好氧池(MBBR 核心池)作用:好氧微生物(如异养菌)氧化分解小分子有机物,大幅降低 COD、BOD(去除率可达 80%-95%);
硝化菌将氨氮转化为硝态氮(硝化反应),为缺氧池反硝化提供 “原料”;聚磷菌过量吸收水中的磷,以 “聚磷酸盐” 形式储存在体内,随污泥排出。
三、工艺细节:
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流程图填充 “MBBR 悬浮填料”(如聚乙烯多孔填料,比表面积 800-1200㎡/m³,密度接近水),微生物附着在填料表面形成 “生物膜”,曝气时填料随水流翻动,实现 “气 - 液 - 固三相充分接触”,氧气利用率提升 30% 以上,配备 “微孔曝气器”(如膜片式曝气器),曝气均匀,避免填料沉积;停留时间 3-6 小时,溶解氧(DO)控制在 2-4mg/L。深度处理单元:去除 “残留杂质”,确保出水达标生化处理后,水中仍含有少量悬浮物(如脱落的生物膜、未沉淀的污泥)、微量有机物或磷,需通过深度处理进一步净化,满足更高出水标准(如一级 A、地表水 Ⅳ 类)。
① 二沉池(或斜管沉淀池)
作用:固液分离 —— 通过重力沉淀,将生化处理后水中的 “活性污泥 + 生物膜残渣” 沉降,上清液进入后续处理,污泥部分回流至生化池(维持微生物浓度),部分排出。
工艺细节:
小型设备常用 “斜管沉淀池”(安装蜂窝斜管,缩短沉淀距离,提高沉淀效率,停留时间 30-60 分钟);
配备 “污泥回流泵”,回流比 50%-100%;池底设置 “排泥管”,定期排出剩余污泥。
② 絮凝反应池(可选,按需配置)
作用:针对出水总磷或悬浮物不达标场景,通过投加 “絮凝剂”(如聚合氯化铝 PAC、聚丙烯酰胺 PAM),使水中微小悬浮物、磷形成 “大絮体”,便于后续沉淀去除。
工艺细节:池内设置 “搅拌桨”(分 “快速搅拌→慢速搅拌”,保证药剂与污水充分混合),停留时间 15-30 分钟。
③ 高效过滤 / 消毒单元(可选,按需配置)
过滤:若出水需回用(如绿化、冲厕),可增设 “石英砂过滤器” 或 “活性炭过滤器”,去除残留悬浮物、异味,提升水质透明度;
消毒:若出水排放至敏感水体(如河流、湖泊),需加设 “消毒装置”(如紫外线消毒、次氯酸钠消毒),杀灭水中的细菌、病原体,符合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18918-2002)要求。
4. 污泥处理单元:处理 “沉淀污泥”,避免二次污染
一体化设备产生的污泥主要来自二沉池的 “剩余污泥”(含微生物、未降解杂质),需妥善处理:
工艺:污泥先进入 “污泥浓缩池”(通过重力浓缩,减少污泥体积,含水率从 99% 降至 97% 左右),再通过 “板框压滤机” 或 “叠螺式脱水机” 脱水,最终形成 “泥饼”(含水率 60%-80%);
处置:泥饼需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外运,进行 “卫生填埋” 或 “资源化利用”(如制有机肥,需符合《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》)。
5. 辅助系统:保障设备稳定运行
曝气系统:由 “罗茨风机 / 离心风机”+“曝气器” 组成,为好氧池提供氧气,风机需具备 “变频调节” 功能,根据溶解氧浓度自动调整风量,降低能耗;
自控系统:配备 “PLC 控制柜”+“在线监测仪表”(如 pH 计、溶解氧仪、液位计),可实时监测进水流量、出水水质,自动控制水泵、风机、加药泵的启停,实现 “无人值守” 或 “远程监控”。
四、不同污水类型的工艺调整
一体化设备的流程需根据污水特性适配,例如:
餐饮废水:需在预处理阶段增加 “隔油池”,去除浮油;
医疗废水(小型):需在深度处理后强化 “消毒单元”(如采用二氧化氯消毒),并增加 “余氯监测”;
高浓度工业废水(如食品加工废水):需延长生化处理时间,或在厌氧池前增设 “水解酸化池”,提高有机物可生化性。
通过以上流程,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可实现 “自动化、高效化” 处理,适用于小区、乡镇、工业园区、农村集中居住区等场景,出水可满足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18918-2002)一级 A/B 标准或地方更严格的排放要求。
